数字化博物馆主要以馆藏文物为基础,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数字化的沟通信息与服务,这是对传统实体博物馆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延伸。11月27日,从沈阳故宫博物院获悉,“沈阳故宫基于强融合理念的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近日通过终期验收,这意味着沈阳故宫博物院以藏品管理为核心的业务平台和以对外展示为中心的“云上故宫”APP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沈阳故宫博物院8个数字化展览
该项目于2020年11月启动,建设内容包括“云上故宫”游客智慧服务APP、藏品数字化采集加工和沉浸式数字化展示三大部分,同时还包括资源库管理系统、藏品管理系统和展厅全景数字化数据采集与加工。
展厅全景数字化数据采集与加工部分,对“龙耀帝乡——清代宫廷御用品展”“壮美山河——沈阳故宫馆藏山水题材文物特展”“天然成趣——馆藏齐白石书画展”“清前历史陈列展”“十王亭——清武备展”“宸宫万象——清代家具与帝后生活”“清代宫廷钟表展”“清宫动物造型文物展”8个展览进行采集,每个展览的展板可以通过鼠标滚轮直接放大,更加快捷便利。
还在为因为路途遥远,无法出门去科普馆,或者因为对生物充满了兴趣,想进一步了解各类设备,但是苦于各种原因,无法出门去参观,随着科技的发展,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广州科普游之线上 “科普云游”已经上线,通过关注“科普广州”公众号,点击“科普云游”,就可以通过手机,VR在线浏览已上线的广州各类型的科普单位,学知识,在线新体验。
一张张公交老照片,一辆辆不同年代的公交车模型,还有北京市公共汽车票和月票等老物件……近日,步入北京公交23路车厢,目光瞬间被吸引住了,车厢里充满时代印记的物品勾起了乘客对于过往的回忆。经过“升级”,23路化身一个“移动展厅”,也成为北京首条在公交车厢内展示公交文创的线路。
如今,数字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关键词之一,从香港2020巴塞尔展快速转型为线上展厅开始,各大艺术机构也开始探索有效策略。 因为疫情各大美术馆都不能参观,所以数字技术自然成为解决困境的方案。铜陵市美术馆数字展厅2021年11月下旬通过验收和试运行调试,并于12月1日起面向公众开放使用。
地震科普展厅,通过图片文字、视频资料等展示地震发生时人们的生活场景,让人们了解地震的危害性。3月25日上午,河北省地震局科技展厅开放仪式在河北省地震局机关办公楼一楼举行。首批参观展厅的石家庄市槐北路小学四年级的十余名学生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进入展厅。通过讲解,学生们了解了地震形成的原因、类别和危害,还通过融屏、VR等方式体验搭建抗震房屋、观察地球内部构造等。
11月4日,淮安市志办与市行政审批局聚力打造的淮安方志文化驿站政务服务中心点正式揭幕,标志着全省首家、全市首发“方志+政务”的方志文化“微展厅”落地启用。
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为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健康和安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化馆、河南省美术馆、河南省图书馆、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郑州大剧院等多个市内文化场馆均已临时闭馆。具备开放时间将另行通知,公众可关注各场馆微信公众平台获取最新信息。
中国气象局廉洁文化主题展网上展厅确实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传播方式,为宣传气象廉洁文化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这个展厅,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气象廉洁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进一步感受气象人的廉洁风采和他们在推动廉洁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
刺绣是民间传统手工艺,除了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满族民间刺绣也是其中一种。吉林省博物院数字展厅上线了“锦绣吉祥——藏满族民间刺绣展”,展示满族民间刺绣的魅力。
展厅设计是展示设计的一种,顾名思义,即在特定的展厅环境当中,为陈列展示特定内容而进行的设计。现代展示设计理念形成于20世纪末,但人类对展示的应用则早得多。从古人树立起图腾碑柱,开展各种庆典祭祀活动开始,这种体现着原始的意念、具有一定的空间排列以及功能的大型摆设,成为人类历史上空间展示的启蒙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