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空间展厅设计的基本特征
22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殊的类别,它既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的属性,又有区别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特性。本文据网上来源整理了,仅供参考:
1、主题的动态传承性
空间主题的动态传承性空间主题的动态传承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 被不断地再创造”。
文化空间作为基于时空伴随的文化实践复合体,一直处于动态传承过程中。从历时性角度看,首先,作为文化实践发生和发展的实体场所,文化空间物理向度上的空间形态会产生一定改变,尤其受现代性影响的当下,日新月异的景观变化时时发生在物理空间中。
其次,随着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人们的时间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更,这影响着文化实践活动的时间与周期。相应的,文化空间中的实践主体会因时、因地、因情,动态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文化空间的活动主题饱含动态传承性。
2、时空复合的周期复现性
文化空间作为一种时空复合体,它在时间向度上体现出周期复现的节奏,这种周期复现性集中表现为实践活动的周期规律和节点规律。
周期规律是指文化空间中的实践活动并非随时而为,它是一种遵循历史传统,按规定顺序重复出现,并有相应时间间隔的秩序性活动。这种规定顺序可能是自然时序,也可能是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社会时序 最能体现周期规律的便是各类岁时、节日文化空间,它们依循时间秩序反复呈现。
节点规律是指文化空间作为一个时间过程,其实践活动的“始”与“终”均置于特定时间节点上完成,而这种时间节点的选择是依据天时或者人时而定的。比如冬至在中国传统社会曾长期被视为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又称为“亚岁”,至今民间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3、特色的地域风土性
文化空间形成的前提是物理向度上空间场所的存在。空间场所中的气象、水文、地形、景观诸风土要素直接影响着区域社会的经济、文化形态,决定着地方群体的生计方式与生活模式。
作为文化实践的主体,生活在不同地域环境的人,拥有不同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模式,因此不同的地域空间、风土环境会造就相异的文化实践,进而形成各色非遗文化空间,即古人所谓“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同时文化空间的发展、演变也是在一定地域场所中进行,必然会受各自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呈现出显著的地域风土特征。
“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文化空间源自地方民众文化生活实践,呈现显著地域风土性,地方风土沁润着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一定程度上统一着区域民众的行为方式,影响其文化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勾连着民众与地方。
4、场所的传统规制性
文化空间场所的位置、形态、范围的选择亦有相应的规制,须依循历史文化传统来择定。只有基于一定规制的特定场所,置身其中的文化实践才有相应的价值与意义,这种历史传袭的规制性场所赋予文化实践“神圣性”“象征性”。
在传统社会,民众日常生活常囿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固定区域,在进行某项文化实践的场所选择时,必然拘泥于自身能力所及的特定范围中,其会依据生活习惯、生产经验或者朴素的哲学观念 (如风水),遵循规律而定,择定后通常世代传承形成固定的空间场所。
即便在当今社会, 民众日常生活的空间范围有所扩大,但文化实践对场所的选择也多承袭历史的经验,一方面表现为场所的延续,更多的则是择定理念的趋同。文化空间与规制性场所是相互伴生的,承袭传统择定的场所不仅有空间承载作用,更重要的是具备象征意义,赋予文化空间特殊的文化意涵。
5、活动的组织规范性
文化空间项下的实践活动源于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是经过集体不断加工、充实和完善的,单纯的个人行为不构成文化空间中的实践活动。这种集体的行为模式决定了文化空间实践活动的组织性与规范性。
组织性是指参与文化实践的民众,基于趣缘、地缘或者血缘,以自愿、自觉为前提,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原则,以保证文化实践顺利进行为目的形成聚合体。
规范性是指文化实践活动需遵循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化空间一直存在约定俗成的制度对空间内的活动及其人员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这种程式规范大多基于历史文化传统,经民众约定俗成,并通过代代口耳相传、身体力行,铭刻在实践主体的文化基因之中。
6、开放共享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殊类型的文化空间是一个共享包容的开放性场域,内部实践活动没有阶层的门槛限制,是广大民众能够参与、享用的生活文化。文化空间作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哪个阶层或者个人可以私藏或垄断的,它是一种“公共文化”,是公众共同关注、参与和“消费” 的文化。
非遗文化空间的开放共享性已得到社会广泛共识,2021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就是“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其中重点强调非遗需要人人参与,人人享受,要让非遗保护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文章来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微信公众号:zhongguominxie1950,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在线联系删除!
展厅以科学研究的项目、成果展示、获奖情况以及学科发展为主线,以近年的科技成果产出为主,适当反映企业在各个历史时期在行业中、学术界有影响的,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介绍各领域杰出的专家教授,逐步建成行业内乃至全国一流的科技成果展示中心。
欣赏优秀的展厅设计案例,对于提高审美有一定作用,同时也能增强人们的生活情调,提升品位,让生活更浪漫,虽然作为领导不需要更多的审美,但欣赏美的东西,总会让人心情愉悦。深圳信可威在网上查找相关优秀的“展厅”的案例时,发现国外很多设计优秀的作品,其他公司的网站没有提供欣赏渠道,本网站作为展厅设计公司,免费提供欣赏平台,供大家在设计时参考,不管是设计公司,还是甲方负责人,多点思路,多点创新。
展厅设计不仅是展示企业形象、产品和服务的窗口,更是传递信息、引导观众、营造氛围的重要场所,一个成功的展厅设计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以实现其多样化的功能。
一个好的展厅是需要声、光、电一起融合,让参观者进入的第一步就可以感受企业的整体氛围,很多平台上都在说“氛围感”,氛围感用在展厅上就是通过一些外在的科技技术,让展厅提升体验感,本文简单介绍下氛围技术之一“声音”在展厅中是如何设计的?
在深圳这座创新之城,人工智能与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正在重塑展厅设计的未来图景。走进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个个充满科技感的展厅空间,正以全新的姿态诠释着产业变革的力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首先就要抓好乡村文化振兴,而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文化馆不是旁观者,而是直接参与者、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引领者。它以其自身肩负的职能为阵地,以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为着力点,立足实际,大胆创新,为不同文化需求的乡村群众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广大乡村的群众文化教育、文化学习、文化娱乐、文化信息得到蓬勃发展,进而引领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科技振兴、旅游振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企业的宣传,而企业文化的宣传则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企业展厅文化墙的设计是提升企业形象的良好方式,它能够将公司理念、精神面貌以及产品特点等展示在人们面前,让顾客对公司的印象更加深刻。本文简单介绍“展厅文化墙设计有哪些意义”,仅供参考:
在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当下,深圳信可威凭借在展厅展馆领域的丰富经验,始终以创新思维探索科技与文化的共生路径。其创意策略聚焦 “技术为笔、文化为墨”,通过前沿展陈手段让传统底蕴焕发新生,打造出多个颠覆想象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今天我们精选三大案例,一起来看看科技如何重新定义 “文化表达”。
清洁热能科普展厅是一个介绍热能清洁利用的展览场所,主要向观众普及热能清洁利用的科学知识,介绍热能清洁利用的技术和应用。清洁热能科普展厅通常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机构建设和管理,清洁热能科普展厅的设计需要注重用户体验和科普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下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