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企业花大价钱做了企业文化展厅,结果成了尴尬角落:客户来访时匆匆绕一圈,员工路过从不驻足,新员工培训也只是走个过场。问题不是设计不高端,而是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核心——展厅不是展品仓库,也不是技术秀场,而是要让观众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的文化载体。
想打造真正有特色、有价值的企业文化展厅,不用跟风追高科技、大场面,跟着观众视角走,做好吸引→理解→记忆三个阶段的设计,就能让展厅从摆设变成品牌名片。
第一阶段:进门3秒抓住注意力
让观众“愿意看”
观众走进展厅的前3秒,是决定他们要不要认真看的关键。这一步不是靠豪华装修,而是靠精准的视觉信号,让观众瞬间明白这里要讲什么,和我有关吗。
1、序厅:用“一句话+一个符号”定调
序厅不用堆满内容,核心是传递展厅的核心主题和企业的气质。可以用两种方式结合:
一句话标语:不是抽象的诚信创新,而是能落地的文化主张——比如科技企业 “让每个创新,都解决一个真实问题”,传统企业 “30年,只做一件靠谱的事”,让观众立刻get企业的价值取向;
一个视觉符号:结合企业LOGO、产品元素或文化关键词,做一个有记忆点的装置——比如某互联网公司用 “代码组成的企业使命墙”,视觉上有冲击力,还能暗示企业属性。
2、避免“第一眼误区”:别让观众“懵”
不要在序厅放太多展项(比如奖杯、证书堆在入口),会让观众不知道先看哪;
另外,不要用太暗或太刺眼的灯光,序厅要明亮、通透,给人舒适的第一印象;不要省略参观指引,哪怕是简单的箭头地贴、墙面导视,告诉观众接下来往哪走,会看到什么。
第二阶段:参观中传递价值
让观众“看得懂”
很多展厅的问题出在中间环节:内容堆砌、逻辑混乱,观众看了半天,只记住有很多照片、标语,却没懂企业的文化到底是什么。这一阶段的核心,是把抽象的文化 “拆成具体的故事、可感的细节”,让观众顺着逻辑理解。
1、文化“具象化”:把标语变成“可触摸的故事”
抽象的文化标语(如 “奋斗、协作、客户第一”)是观众记不住的,要转化为 “人、事、物” 的组合:
“人” 的故事:不要只挂优秀员工照片,要配 “他做了什么”——比如某员工 “为了帮客户解决问题,连续3天驻场调试,最终让项目提前交付”,旁边放客户感谢信,这就是客户第一的具象化;
“事” 的转折: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如 “突破技术瓶颈”“应对市场危机”,用时间轴+实物展示;
“物” 的温度:老物件是最好的文化载体——比如企业初创时的办公桌、员工团建时的合影,这些有年代感的物品,比标语更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2、空间“有逻辑”:让观众“顺着走,不迷路”
好的空间布局,是让观众不用思考,就能跟着你的思路理解文化。可以按 “过去→现在→未来” 时间线设计动线,重点做好3点:
分区明确:每个区域用色彩+标识区分主题——比如过去区域用暖黄色灯光、复古材质,现在区域用明亮的企业标准色,未来区域用科技感的蓝色;区域之间用绿植、矮柜过渡,避免硬切换;
重点突出:核心内容(如关键故事、标杆案例)放在视觉焦点——比如入口右侧、展厅中央、动线转弯处,这些位置是观众自然会关注的地方;次要内容(如次要奖项、补充说明)放在辅助区域(如墙面下方、展柜内侧),不抢焦点;
拒绝堆砌:每个区域的展品不超过3类——比如现在区域,只展示核心业务成果+团队协作故事+客户反馈,太多内容会让观众抓不住重点。
3、文化与业务“不脱节”:别只讲文化,忘了“你是做什么的”
展厅不是文化宣传墙,要和企业的业务结合,让观众看完知道你是谁,你做什么,你做得怎么样。比如:
科技企业:在展示创新文化时,不仅讲研发故事,还展示创新技术如何应用到产品中——比如某AI公司,用互动屏演示AI算法如何帮客户降本30%,让创新不空洞;
制造企业:在展示匠心文化时,展示产品生产的10道质检流程,搭配质检员的工作视频,让匠心看得见。
第三阶段:离开后留下记忆
让观众“记得住”
观众离开展厅后,能记住的往往不是有多少展品,而是有哪些让他印象深刻的体验。这一阶段要靠互动+细节,让文化从看过变成体验过。
1、互动:不为“炫技”,只为“加深理解”
很多展厅的互动是摆样子——比如VR设备积灰、互动屏反应卡顿,反而拉低体验。实用的互动要低门槛、强关联,让观众玩一次就懂一个文化点:
扫码留言墙:观众扫码写下对企业的感受或对企业的祝福,内容实时显示在大屏上,适合员工展厅、客户来访,还能形成集体记忆;
VR场景还原: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企业的生产车间、研发中心、客户现场;
2、细节:用“小设计”传递“大温度”
细节是展厅的隐性加分项,观众可能说不出哪里好,但会觉得这家企业很用心。比如:
重点展项可以用射灯突出,让观众自然聚焦;休息区用暖光,搭配座椅、绿植,让观众能停下来消化信息;避免灯光直射观众眼睛,也不要有阴影死角。
动线标识可以采用用箭头+文字来体现,字体不小于16号,颜色用企业标准色;每个展项的解说牌控制在50字以内,可以选择用故事化语言表述。
入口设坡道,展柜高度控制在0.8-1.5米,互动屏支持触摸+语音控制,这些细节能让观众感受到企业的温度,反而比高科技更难忘。
3个落地小贴士
避开“好看不好用”的坑
很多企业做展厅,只关注设计效果,却忽略了设计的落地性和性价比,以及它的长期价值,最后导致展厅建成即闲置。这3个小贴士能帮你少走弯路:
1、中小企业:不用“一步到位”,可以“小而精”
预算有限的话,不用做全功能展厅,可以利用现有空间(如走廊、前台)做 微型展厅,比如:
走廊墙:挂 “企业时间轴+员工故事” 海报,成本低,员工每天能看到;前台区:放一个小型互动屏,展示核心业务+文化标语,客户等待时能看;后续再根据需求,逐步扩展区域,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大。
2、运营:定期“更新”,让展厅“活”起来
展厅不是一次性工程,要定期更新内容,避免过时:季度更新:比如新增 “最新业务成果”“季度优秀员工故事”;年度更新:比如调整 “未来规划” 区域,加入 “新年目标”;成立 “兼职运营小组”(由行政、人力、市场人员组成),负责检查设备、清洁展项、收集观众反馈,避免 “坏了没人修”。
3、用途:多场景“复用”,提高利用率
不要把展厅只当参观空间,可以当成多功能场所:
新员工培训:用展厅的故事、互动做入职文化第一课,比PPT更生动;客户接待:带客户参观展厅,边看边讲企业故事,比开会介绍更有说服力;员工活动:在展厅举办 “周年庆”“颁奖礼”,让员工在文化场景中感受归属感;
最后想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展厅没人看?因为它只站在企业的角度,想告诉观众我有多好;而好的展厅,站在观众的角度,想让观众感受到你和我有关,我能懂你。
希望你能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设计,让自家的展厅从摆设变成会说话的品牌名片,让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能真正读懂你的企业,记住你的文化。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着手规划自己的品牌展厅,一个好的展厅设计可以让客户快速了解企业文化、规模和产品,进一步加深公司的印象和了解,企业展厅已经成为企业新“名片”,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规划,让参观者有冲动购买欲。 那么,建一个企业展厅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呢?

展示设计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主题,甚至可以说,展示设计是组织和利用空间的艺术。 “空间”的概念贯穿了整个过程,无论展示设计的概念、性质和特征、类别和程序。 展示设计是一种人工环境的创造,空间规划成为展示艺术的核心要素。本文从传统角度分析了空间设计的分离功能,又从科技角度阐述了空间“时尚”展示设计的作用。

廉洁教育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础内容,很多事业单位在企业内部会设计规划廉洁教育基地展厅,集参观、展示、体验、学习功能于一体,增强廉洁家风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本文根据网上信息整理,廉政教育基地展厅的作用,仅供参考。

你见过能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的展厅吗?下面这些企业展厅空间充满了神秘与惊喜让我们一起looklook!

很多上市公司都希望企业展厅更具有科技性、时尚感,最好能给人眼前一亮,想要与众不同的展厅效果,就要避开传统的展陈方式,采用当下流行的多媒体手段,那么多媒体设备在企业展厅设计中有哪些作用,让展厅更具吸引力。

在企业品牌塑造与产品展示的进程中,企业展厅早已从传统展架陈列的单一模式,蜕变成为融合数字内容与互动体验的多元空间。而多媒体设计作为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以互动体验、屏幕显示、数字沙盘、特种影院和虚拟仿真五大类应用,全面革新展厅展示形式,让企业文化与产品得以更立体、生动地呈现。

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和国际一线城市,其展会展厅设计不仅展示了企业的品牌形象,更是城市文化与商业交流的重要窗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需求变化,深圳的展会展厅设计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点。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深圳展会展厅设计的最新趋势、实践要点以及成功案例。

单调的视觉语言,线性的信息堆砌,缺乏互动的单向输出……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参观一个展厅,看到的都是这样的图文展墙图文展板,还会不会有继续往下参观的欲望?

很多企业的办公室设计和展厅设计通常是一起进行的,因为这两种设计都需要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功能,将办公室设计和展厅设计结合起来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具体可以参考下述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