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展览馆协会为进一步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会员单位产生的影响,于2月5日开展疫情对会员单位的影响调查。据调查报告显示,各单位的复工时间都较为延迟,大部分单位预计此疫情将导致单位损失超过100万以上。
据调查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及各地新出台的企业复工政策,各单位的复工时间都较为延迟,复工时间在2月11-20日的单位有77家,占总数的39.49%;2月21-29日复工和3月以后复工的单位各有53家,分别占比27.18%;在2月10日前复工的单位有12家单位。主营业务为组展商、场馆经营、活动策划与展台设计单位多在2月11-20日或3月以后复工;会展技术服务、施工搭建和其他服务商型的单位多在2月11-20日或2月21-29日复工。
受疫情影响,超过一半(61.02%)的参与调查单位预计返工率会比往年低,其余基本与往年持平。经交叉对比分析发现,各类主营业务单位复工率大都比往年低,明显未有返工率比往年高的单位。因疫情发生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市于2020年1月23日实施封城措施,为控制疫情蔓延,至目前无确切恢复日期。中国展览馆协会考虑到如企业单位有湖北籍人员对复工率会有一定影响,根据调查数据得出,有115家单位并无湖北籍员工,占总数的58.97%,其复工率也大多与往年持平。湖北籍员工占比9%以下的有62家,湖北籍员工占比10-30%的有13家,湖北籍员工占比30%以上的单位有5家。有湖北籍员工的单位复工率明显会比往年低一些,其中有湖北籍员工占比30%以上的单位都是注册在湖北当地的单位。
据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单位预计到3月延期或取消的展会数量将增大,至于预计延期或取消的数量各地不一,从3-5个到200个都有。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单位预计此疫情将导致单位损失超过100万以上,多是主营业务为组展商、场馆经营、会展技术服务、活动策划与展台设计、施工搭建、其他服务商类型的单位。
中国展览馆协会疫情影响调查报告包括会员单位的基本情况、复工情况、对地方捐款捐物情况、预计展会影响情况及各地政策办法及疫情对各会员单位影响及相关建议等内容。截至2月12日,共获得有效问卷195份。(王俊杰/文)
文章来源:《中国展览馆协会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调查报告》,转载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在线联系删除!
很多大型展览馆、艺术馆会不定期开设不同的主题展厅,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形式,专业主题性质的展有利于形成固定的公众和文艺兴趣群,对于提升文化展厅的质量和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4日上午,“载道存真 · 厚德流光——档案里的甘肃文化艺术”主题展厅在兰正式开放。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馆内主题展将采取限量、预约、错峰方式接待参观。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城市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而建设智慧城市展厅,打造城市数字化仪表盘,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在学校建设智慧城市展厅,可以清楚地看到智能化的应用的建设,管理及运营,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进而更加主动地融入到城市的建设管理中。
今年是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民法典实施的第二年。民法典展厅设计和制作,能充分发挥其法治宣传教育的功能,通过专业的展厅设计公司的精心设计,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实践活动,可以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弘扬福彩文化,展示发展历程,丰富购彩体验,践行公益初心。11月8日上午,长春福彩东岭南街体验厅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吉林省首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福彩综合服务中心。
11月6日,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西戌镇沙河村的太行红色新闻文化陈列馆开馆迎客。作为全国最大的新闻广播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西戌镇是整个太行根据地新闻文化历史的缩影,是一笔丰厚的红色新闻文化宝藏。《太行红色新闻文化陈列馆》将采用现代化手段,还原当时战斗工作场景,全面再现太行红色新闻文化史,反映我党在太行艰苦卓绝的红色新闻战斗历程。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行书、草书部分)于明日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展。12月5日上午记者在这里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布展,作品的展出位置已确定,后续将进行作品挂墙、灯光调试、安放参观路线导引牌等工作。
日前,省科学技术厅公布2021年度山西省科普基地认定名单,河津市宋金瓷窑专题展厅榜上有名,跻身山西省科普基地行列,为运城再添新名片。
社会治理展厅是一个展示社会治理成果和先进技术的场所,社会治理线上展厅是以线上的形式,集中展示了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方面取得的成就。邢台作为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在社会治理宣传上创新模式。日前,邢台社会治理线上VR展厅上线,打破传统展馆的时空限制,实现展厅“24小时不打烊”。
项目概况修水县非遗文化体验馆位于九江市修水县义宁镇周氏宗祠,总建筑面积约1000㎡。建设目的修水非遗文化体验馆项目旨在展示修水非遗背后的文化根源及赣北生活画面,蕴含了深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及沉浸式文旅下沉市场发展环境下,项目将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多重组合,以科技及艺术手段实现非遗场景打造,实现非遗项目由“无形”向 “有形”的转变。由此丰富赣北修河地区文化服务及数字体验,扩充当地民众消费空间,使修水文旅复游与非遗消费链延展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