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丨天津建筑工法展览馆
天津建筑工法展览馆属于科技类展馆,拥有科普主题展厅面积2200平方米,年开放天数314天,展馆面积2200平米,展台90座、全景模型50座、实物展品356件。现在共收集历史照片和典型建筑照片600幅,整理各类工法资料百项, 展览馆共设置古建筑营造园林和洋楼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地下建筑和桥梁工程四个展厅,涵盖了古建筑、园林小品、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地下建筑、大型桥梁等各种结构体系的施工工法。
自开馆以来,经过挖掘、探索、宣传、推广,接待参观者近30万人次。紧贴新时代城乡建设发展的大目标,选择建筑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面向大众,以“接地气”的方式方法开展科普活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
近年来,围绕新时代国家的发展战略,结合专业特点重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环境治理、推广绿色建筑等主题科普活动。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业内的高度评价与社会的充分认可。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基地、天津市科普基地、天津市中小学生实践课堂,天津市先进社会组织,天津市青少年活动阵地、天津慈善助学工作单位、天津市律师实践基地等称号,同时被本市和京冀等外地高校天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城建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军事交通学院等30余所高校确定为实训实践基地,被中建三局、中建六局、天津建筑设计院、天津城建,设计院等80余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确定为实训合作基地。在科普基地这个平台上,努力发挥优秀建筑工法对提高城市建筑水平、向大众普及建筑科学知识、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推动建设美丽天津的服务作用。在普及建筑科学知识中,激发了广大群众了解建筑、关注建筑和运用建筑知识的热情。
开放时间:天津建筑工法展览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
开放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13:30-16:00,周一闭馆。参观请提前三天电话预约。
团体参观单位请提前一周电话预约并填写“团体参观须知”。签字、盖章后发送电子版至展览馆邮箱tjjzgfzlg@163.com。参观时需携带原件至展览馆验证、存档。
线上浏览地震展厅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提高地震防护知识,它是通过720°鱼眼全景成像技术对线下地震展厅进行全景拍摄,让观众如置身展厅之内。今年3月27日是第28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地震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即将到来之际,广大青少年可开启“VR云旅游”模式,“线上”参观河北省地震局云上科技展厅。
疫情限制了部分城市市民参馆需求,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享受在手机端或pc端享受参观博物馆,随时随地,只要你想看,通过现有技术就可以看到,前提是当地博物馆已开发了网上展厅,日前,在德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网站的市城建档案馆网页中和单位公众号上,开通了“德州市城建档案文化科普教育基地”网上展厅,让广大市民足不出户即可浏览、了解城市建设的历史文脉、影像德州、城市演变、城建档案等内容,满足人民群众疫情防控期间的居家文化生活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数字技术进入人们的视野,数字化展厅是把多媒体系统和数字化的技术工艺成为展现,通过人机的交互技术去引群众欣赏,11月30日,为创新水文化传播方式,武汉市江滩办主动筹划数字展厅,让市民游客足不出户就能观展。
7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
“政税企”党建展厅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企业发展与党建工作融为一体。政税企共同展现风采,成为党建共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也让政府、税务、企业都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到党建共同体当中,实现了企业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良性互动、双向提升。7月19日,梅县区首个税企党建共建展厅在广东李金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启用,该展厅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主题,集党史、党建、廉政等内容板块于一体。
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确保游客安全的前提下,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自2020年5月19日起恢复对外开放。
天门市首个市级清廉家风馆已开馆了,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扎实推进清廉天门建设,天门市纪委监委、天门市妇联共同谋划建设了天门市首个市级清廉家风馆。
4月22日,陕西汉中市西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开馆。自2007年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以来,对全县文化遗产开展全面普查、登记、建档,积极申报保护级别,共普查出县级非遗项目10大类63项,其中,成功申报以牛肉干、绿茶手工制作技艺等为代表的省级非遗保护名录7项,以松花蛋、面皮子等为代表的市级非遗保护名录8项。
3月12日,在杭州全额援建的阿克苏市双拥展厅揭牌。该展厅作为首批杭阿退役军人系统对口援建项目之一,展示了阿克苏市双拥工作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生动体现了阿克苏市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及现役、退役军人风采,有力承载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双拥精神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