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做到乡村社会形态完整有效,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农耕文明博物馆
彰显农耕文明之深层密码
夫农者,天下之本也。自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至后稷教民稼穑,中华文明之根系便深植于沃土之中。今立农耕文明博物馆,非为陈列旧物,实乃构建一座贯通古今的精神粮仓,以典籍文献、实物遗存、技艺传承为载体,演绎天地人三才之道,彰显农耕文明之深层密码。
器以载道
农具演变中的文明轨迹
观其器,可知其时。新石器时代之石斧骨耜,尚存原始狩猎之遗风;殷商青铜锄犁,已见金属文明之曙光。至《齐民要术》所载"耒耜耰锄,犁靶之器",木构农具体系已然完备。唐代曲辕犁之妙,在于"其辕曲,而深浅可调",此等力学智慧,较之希腊安提基特拉机械亦不遑多让。宋元水车之制,筒车、翻车、高转筒车,构成水力提升系统,恰似古代版"南水北调"工程。
典籍所载"二牛抬杠"之法,实为力学平衡之典范。汉代画像石中,牛耕图与播种图并置,揭示"耕而勿扰,种而勿杀"的生态哲学。明清《天工开物》绘制的稻作图谱,将选种、浸种、育秧、插秧、耘田、收获十二道工序,化作"顺天时、量地利"的农事诗篇。此等器物演变,非单纯技术迭代,实为"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文明辩证。
水润万物
水利体系中的阴阳辩证
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暗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之理。郑国渠"渠就,秦以富强",见证水利兴则邦国兴的铁律。汉代井灌技术,将《管子·地员》"五壤之别"理论转化为实践,形成"井田制"与"沟洫制"相辅相成的灌溉网络。
《水经注》所载"陂池蓄泄,各得其时",展现古人对水循环的深刻认知。宋代"漕运四河"体系,将运河、汴河、惠民河、广济河连为水网,实现"南粮北调"的宏观调配,其规模堪比当代南水北调工程。此等水利成就,印证《荀子·富国》"上得天时,下得地利"的治国方略。
时序之诗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根基
《夏小正》载"正月启蛰,雁北乡",将物候观察升华为时间哲学。汉代《淮南子》首次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形成"月令七十二候"的精密体系。元代《农桑辑要》将节气与农事对应,如"惊蛰启耕,清明播种",构建"天人合一"的生产日历。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揭示"节气间隔十五日有余",较之西方格里高利历法更接近回归年实际。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将节气与星象结合,形成"斗柄东指,天下皆春"的立体时空观。此等历法智慧,恰如《黄帝内经》所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构成独特的东方时间哲学。
五谷神韵
作物驯化中的生命对话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证明七千年前已形成籼稻粳稻分野。《诗经》"诞降嘉种"之语,暗含作物引种的科学实践。汉代张骞通西域带回葡萄、苜蓿,开启"农业全球化"先河。北宋《陈旉农书》记载的"换种法",实为原始杂交育种技术。
《齐民要术》"种谷必先择种"之论,建立种子纯度概念。元代《王祯农书》绘制的"农器图谱",将耕、耙、耱、耖等工具与作物生长周期配套,形成"工具-作物-土壤"三维系统。此等作物文明,恰如《孟子》所言"五谷熟而民人育",构成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础。
耕读传家
农耕文明的精神图谱
《颜氏家训》"人生在世,会当有业"之训,将耕读视为立身之本。宋代"耕读传家"匾额,揭示"半耕半读"的生活美学。元代《东篱赏菊图》中,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意象,实为士大夫对农耕生活的精神皈依。
明代《长物志》将农具列为"雅物",如"曲辕犁可置书房",此等审美转变,印证《论语》"君子远庖厨"到"耕读不辍"的价值嬗变。清代《芥子园画谱》专设"田园卷",将农事场景升华为艺术母题。此等文化现象,恰如《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明自觉。
天人合一
农耕哲学的现代启示
《吕氏春秋》"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的三才理论,构成生态农业的哲学基石。北宋《陈旉农书》"法天象地"之说,将农田规划为"小乾坤"。元代《农桑辑要》"种树养蚕,皆有法度"的记载,展现循环农业的早期实践。
明代《天工开物》"物尽其用,人得其宜"的理念,与当代可持续发展观遥相呼应。清代《授时通考》"顺天之时,分地之利"的论述,暗合现代生态经济学原理。此等哲学智慧,恰如《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终极追求。
农耕文明博物馆非止于器物陈列,实乃构建一座贯通古今的精神殿堂。在这里,石斧与基因编辑技术对话,曲辕犁与联合收割机共鸣,二十四节气与气象卫星相映成辉。当我们触摸那些布满岁月包浆的农具,实乃与先民进行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这种对话告诉我们:文明的真谛不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理解自然;不在于改变万物,而在于顺应天道;不在于积累财富,而在于滋养生命。此等文明智慧,正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精神路标。
本报讯 (深圳侨报记者 柯东波) 近日,市侨商智库研究院打造的线上展会服务平台“侨交会深圳云展厅”项目正式上线。该展厅集数字展厅、商家中心、服务专区与直播圈四大核心功能于一体,可满足企业展览展示、交流交易,以及开展国际贸易相关配套服务等需求,为企业提供线上展览和贸易对接洽谈服务。
“云展厅”的“云”指的是项目展示的主要方式是用线上呈现。“展厅”即说明项目对用户的定位和具体呈现方式。近日,揭西税务云展厅上线,以三维立体动画的形式展现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举措等,方便纳税人及时了解新涉税政策。
刺绣是民间传统手工艺,除了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满族民间刺绣也是其中一种。吉林省博物院数字展厅上线了“锦绣吉祥——藏满族民间刺绣展”,展示满族民间刺绣的魅力。
疫情时代和5G的加持,让更多的线下内容更多的通过数字技术线上展示,线上网络展厅是未来企业宣传发展的必然趋势,相较于实体展厅相比较,虚拟展厅从便利性、自主性、互动性、呈现方式、空间容量等等方面均有优势,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贵州脱贫攻坚成就展”于7月1日上午9:00向公众开放,线下展厅的地址位于贵州美术馆(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北京路168号)。据了解,展览时间将持续至2021年12月31日。
当今,科技馆在科学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技馆科学课与学校科学课是相辅相成的。科技馆琳琅满目的展品,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探究自己学习的机会。
依托数字技术的浪潮,揭开光与色彩的奥秘,创造形态的无限趣味,拓宽声音的表现力,激发智能艺术的无限能。它宛如一座桥梁,紧密联结艺术的传播、表达与创作,引领我们步入新的艺术天地!
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西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郑劲松在刚刚建成的校史英雄烈士专题展厅,给该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党员学生上了一场特别的党课。
中国教师博物馆坐落于济宁市曲阜师范大学,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为全国唯一教师文化主题、师德教育特色的博物馆,填补了国家空白。中国教师博物馆以“民族文化记忆、教育历史遗产、教师精神家园”为办馆定位,以“面向全国的师德教育培训基地,面向国际的教师文化交流窗口”为办馆目标,系教育部在山东设立的唯一国家级师德教育基地。
9月28日,株洲博物馆、株洲美术馆新馆正式开馆。株洲博物馆、美术馆新馆位于天元区神农湖畔,总建筑面积20516平方米,包括自然地理、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和美术精品四大主题陈列展厅。新馆展陈以文物藏品为核心,结合情景复原再造模式,辅以现代声光电效果,系统呈现了株洲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民俗文化和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