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博物馆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文化中枢,既是学术传统的物质载体,更是大学精神的可视化表达。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显示,全球87%的顶尖大学均设有特色博物馆,其建设水平与大学文化软实力呈显著正相关。中山大学作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驱,历经百年积淀形成的博物馆体系,不仅见证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轨迹,更构建起立体化的文化育人平台。
历史沿革:
从标本室到博物馆群的演进
1924年建校之初,中山大学便确立了"实物教学"的教育理念。在傅斯年、顾颉刚等学者推动下,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率先建立"两室一库"(民俗风物陈列室、古物陈列室、方言音档库),开创了高校人类学标本系统收藏的先河。理科领域同步发展,1927年生物系建立的动植物标本室,收藏规模达3.5万件,其中陈焕镛院士采集的海南植物模式标本至今仍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抗战时期的文化坚守尤为可贵。1938年学校西迁期间,师生用特制木箱携带4000余件核心标本辗转云南澄江,这批珍贵藏品成为战后复校的重要学术基础。1953年的院系调整中,学校整合岭南大学文物馆(含商周青铜器128件)与原文科研究所藏品,成立由"青铜器研究泰斗"容庚教授领衔的文物保管委员会,系统构建了包含三大特色库的收藏体系:
革命文物:孙中山手稿、黄埔军校文物等2176件
岭南民俗:广府婚俗、潮汕木雕等3400余件
考古发现:殷墟甲骨、滇王金印等珍贵文物
当代发展:
多维一体的博物馆生态系统
新世纪以来,中山大学博物馆建设进入快车道,形成"四馆多室"的立体格局:
生物博物馆:藏有全球唯一的海南长臂猿标本,DNA样本库涵盖华南物种90%
人类学博物馆:包含38个民族的服饰、器具等2.3万件,数字化率达100%
地质矿物博物馆:收藏南极科考岩石标本、月球陨石等特殊藏品
医学博物馆:完整保存中国最早的西医教学标本(1866年博济医校遗存)
2018年启动的南校园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总投资4.8亿元,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创新性采用"库展研一体化"设计:智能恒温库房可容纳60万件藏品、沉浸式展厅配备全息投影系统、开放实验室支持文物无损检测。
中山大学校史馆
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一所高校都承载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记忆。正值中山大学成立100周年之际,一所崭新的校史馆在广州校区南校园格兰堂揭开了神秘面纱,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山大学百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真实写照。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非凡旅程。
2023年11月9日,在中山大学即将迎来建校百年的前夕,校方举办了盛大的校史馆开馆仪式。这座坐落于历史悠久的格兰堂内的校史馆,以其古色古香的红砖外墙吸引了无数目光。展览围绕“中山手创”、“人民中大”、“勇立潮头”、“星辰大海”四大主题展开,通过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料、珍贵影像以及实物展品,全方位展示了中山大学自创立以来的成长足迹和发展成就。
中山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不断创新的精神追求。从最初的岭南大学到今天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每一次转变都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思考与实践。特别是在医学、理科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不仅体现了该校科研实力的强大,也反映了其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发展的宗旨。
中山手创
中山大学中山手创。在中山先生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校从创校到新中国成立的二十六个年头里,筚路蓝缕,艰难创业。尽管历经各种波折,我校仍坚守教育初心,致力于创设现代教学与学科体系,努力服务国家发展和民生实业,在探索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人民中大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大学迎来了全新发展阶段。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工业化建设以及人民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诸方面的迫切需求,与国家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扎根中国大地,探索教育与国家战略、社会实践尤其生产劳动相结合之道,开展有组织科研,勇攀科学高峰,锻造红专新人。一所“人民新中大”,矗立于南国大地。
勇立潮头
中山大学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得风气之先。开拓、坚守、奋进是这一时期我校的基本风貌。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我校不断拓展办学空间,调整、丰富、完善学科结构,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学术研究水平、服务国家与地方发展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奋进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星辰大海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山大学响应习近平同志“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号召,鼎立于粤港澳大湾区,自觉对接国家战略,心怀国之大者,擘画新的发展蓝图,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发力,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以探索“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的勇气,奔向星辰大海。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到2026年,三维化、虚实融合沉浸影音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新一代适人化虚拟现实终端产品不断丰富,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虚拟现实在经济社会重要行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打造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共同繁荣的产业发展格局。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今年是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民法典实施的第二年。民法典展厅设计和制作,能充分发挥其法治宣传教育的功能,通过专业的展厅设计公司的精心设计,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实践活动,可以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展厅是企业的窗口,是企业打造品牌的新载体。同时,通过展示交流,传递市场信息,引领发展风向,生产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近日,华家那羊绒服饰有限公司展厅建成投入使用。作为企业品牌、产品、文化及技术等要素综合展示平台和形象窗口,提供直观全面的企业信息,为公司树立形象、建立品牌、拓展市场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中国教师博物馆坐落于济宁市曲阜师范大学,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为全国唯一教师文化主题、师德教育特色的博物馆,填补了国家空白。中国教师博物馆以“民族文化记忆、教育历史遗产、教师精神家园”为办馆定位,以“面向全国的师德教育培训基地,面向国际的教师文化交流窗口”为办馆目标,系教育部在山东设立的唯一国家级师德教育基地。

党建展示中心(展厅)能让民众比较全面的了解政策实施的目的以及细节,从而积极参与、合理提议。让参观者了解党建文化,引导参观者走向正确的方向,昨日,“红色港湾”广州国企党建展示中心、广州国企党建研究中心在珠江岸边的港口中心揭牌。该中心是全省首个永久性、综合性国企党建展示馆,作为红色资源的精神殿堂和红色教育的权威阵地,为广大国企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开辟了重要的实践平台。

3月30日,300位嘉宾齐聚长江日报演播中心,共同见证长江家校社共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揭牌(以下简称“长江心育基地”),“在这里·共成长”家庭教育系列公益直播课堂也同步拉开帷幕。

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为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面向广大市民,线上线下齐发力,组织系列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世界地球日当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青岛城市展览馆举办青岛自然资源科普展厅暨地质长廊科普展开展仪式。

廉政文化建设,是我们做好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开展廉洁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廉政文化建设只有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再赋予鲜活的内容,才能发挥好廉政文化建设的作用,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部分,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