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博物馆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文化中枢,既是学术传统的物质载体,更是大学精神的可视化表达。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显示,全球87%的顶尖大学均设有特色博物馆,其建设水平与大学文化软实力呈显著正相关。中山大学作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驱,历经百年积淀形成的博物馆体系,不仅见证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轨迹,更构建起立体化的文化育人平台。
历史沿革:
从标本室到博物馆群的演进
1924年建校之初,中山大学便确立了"实物教学"的教育理念。在傅斯年、顾颉刚等学者推动下,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率先建立"两室一库"(民俗风物陈列室、古物陈列室、方言音档库),开创了高校人类学标本系统收藏的先河。理科领域同步发展,1927年生物系建立的动植物标本室,收藏规模达3.5万件,其中陈焕镛院士采集的海南植物模式标本至今仍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抗战时期的文化坚守尤为可贵。1938年学校西迁期间,师生用特制木箱携带4000余件核心标本辗转云南澄江,这批珍贵藏品成为战后复校的重要学术基础。1953年的院系调整中,学校整合岭南大学文物馆(含商周青铜器128件)与原文科研究所藏品,成立由"青铜器研究泰斗"容庚教授领衔的文物保管委员会,系统构建了包含三大特色库的收藏体系:
革命文物:孙中山手稿、黄埔军校文物等2176件
岭南民俗:广府婚俗、潮汕木雕等3400余件
考古发现:殷墟甲骨、滇王金印等珍贵文物
当代发展:
多维一体的博物馆生态系统
新世纪以来,中山大学博物馆建设进入快车道,形成"四馆多室"的立体格局:
生物博物馆:藏有全球唯一的海南长臂猿标本,DNA样本库涵盖华南物种90%
人类学博物馆:包含38个民族的服饰、器具等2.3万件,数字化率达100%
地质矿物博物馆:收藏南极科考岩石标本、月球陨石等特殊藏品
医学博物馆:完整保存中国最早的西医教学标本(1866年博济医校遗存)
2018年启动的南校园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总投资4.8亿元,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创新性采用"库展研一体化"设计:智能恒温库房可容纳60万件藏品、沉浸式展厅配备全息投影系统、开放实验室支持文物无损检测。
中山大学校史馆
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一所高校都承载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记忆。正值中山大学成立100周年之际,一所崭新的校史馆在广州校区南校园格兰堂揭开了神秘面纱,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山大学百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真实写照。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非凡旅程。
2023年11月9日,在中山大学即将迎来建校百年的前夕,校方举办了盛大的校史馆开馆仪式。这座坐落于历史悠久的格兰堂内的校史馆,以其古色古香的红砖外墙吸引了无数目光。展览围绕“中山手创”、“人民中大”、“勇立潮头”、“星辰大海”四大主题展开,通过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料、珍贵影像以及实物展品,全方位展示了中山大学自创立以来的成长足迹和发展成就。
中山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不断创新的精神追求。从最初的岭南大学到今天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每一次转变都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思考与实践。特别是在医学、理科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不仅体现了该校科研实力的强大,也反映了其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发展的宗旨。
中山手创
中山大学中山手创。在中山先生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校从创校到新中国成立的二十六个年头里,筚路蓝缕,艰难创业。尽管历经各种波折,我校仍坚守教育初心,致力于创设现代教学与学科体系,努力服务国家发展和民生实业,在探索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人民中大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大学迎来了全新发展阶段。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工业化建设以及人民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诸方面的迫切需求,与国家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扎根中国大地,探索教育与国家战略、社会实践尤其生产劳动相结合之道,开展有组织科研,勇攀科学高峰,锻造红专新人。一所“人民新中大”,矗立于南国大地。
勇立潮头
中山大学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得风气之先。开拓、坚守、奋进是这一时期我校的基本风貌。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我校不断拓展办学空间,调整、丰富、完善学科结构,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学术研究水平、服务国家与地方发展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奋进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星辰大海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山大学响应习近平同志“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号召,鼎立于粤港澳大湾区,自觉对接国家战略,心怀国之大者,擘画新的发展蓝图,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发力,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以探索“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的勇气,奔向星辰大海。
在新时代背景下,科普教育已成为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政府积极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工作,以表彰在科普教育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那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申请条件的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贵阳市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一座崭新的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这座建筑,就是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它的外观巧妙地将梵净山的秀美、蘑菇石的奇特、汉语拼音缩写“GZ”以及贵州独特的梯田地貌等元素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画卷。
9月27日,中国石油物探展览馆开馆揭牌仪式在河北省涿州市东方物探科技园举行。中国石油物探展览馆共分序厅、历史之声、全球化之路、科技之光、企业之魂和展望厅6个部分,撷取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石油物探的重大事件,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国石油物探的发展历程和突出贡献。
自从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就正式进入反腐新常态,为了进一步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提升廉政文化教育效果,全国各个地区都开始陆续开展相应的形式和内容多元化发展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建设廉政教育基地,是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健全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
酱酒视界·醉美贵州文化品牌展示中心作为贵州酒类流通环节创新消费模式、提升消费品质、培育消费市场、拓展流通渠道的重要载体和承接新业态、提供新服务的新平台。
120余年开埠历史,两甲子沧桑巨变。由济南城投集团建设的济南开埠博物馆新装亮相,该博物馆以1904年济南自主开埠历史为主线,彰显商埠历史文化,弘扬济南敢为人先的开放精神。
10月25日上午,省级非遗传承人曹明珠收徒暨国内首家菊花石线上博物馆上线仪式“红色记忆”特色菊花石雕发布会在浏阳隆重举行。浏阳永和素有“菊花石之乡”的美誉,菊花石不仅是湖南优秀文化遗产中一块超价值的“活化石”,更是闪烁着湖湘文化灵光的一块神奇瑰宝。
金隅集团党委整合所属企业文化资源,探索数字赋能集团品牌建设新模式,推出“金隅集团云展厅”,从更多维度、更深层次展现金隅,让社会各界认识、了解并熟悉金隅,鼓励大家一起探寻金隅68年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成功密码和文化基因,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金隅“云端”之旅。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5G的不断普及,国内许多博物馆不会因为疫情而在2020年暂停对外开放,“云游博物馆”已经成为博物馆行业的一股浪潮,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最近株洲博物馆网上展厅上线了。游客无需离开家,登录“株洲博物馆”微信官方账号或官网,即可“身临其境”参观株洲博物馆。